查看原文
其他

毕业了!这101人20年前的选择,让很多人泪目

请关注 中国大学生在线 2019-05-25


共青团十八大召开在即,备受全国青年的关注。而在这样的日子里,一大批青年学生也迎来人生选择的毕业季。面对千万条路,如何走才能不负韶华?20年前有这样101位应届毕业生,做出自己的选择,让人看到他们在奉献中闪闪发光的青春。

 

他们,是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。贵州财经大学的周晶就是其中的一员。正值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成立20周年之际,他来到《等着我》节目现场,寻找101位中尚未找到的15位同伴,也是寻找20年前义无反顾的初心。当101位“志友”终于重新聚首,“支教”一词再次将他们紧紧串联,他们都是彼此一生的朋友,来到节目中回忆起那段不会老去的岁月。

 


选择支教,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


1998年,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开始组建。1999年,来自北大、清华等22所全国高校的101名应届毕业生作为首届研究生支教团,自愿放弃直接读研的机会,主动奔赴青海、甘肃、宁夏、山西、河南等5省区7个县的贫困地区,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。

 

临出发的那一天,101位志愿者全体起立,右手握拳,“不畏艰险,开拓进取……”跨越20年的宣誓词依然响彻在周晶耳畔。列车朝着西北方向而行,周晶和同伴坐了三十几个小时的硬座,车厢里逐渐安静下来,大家的眼里只剩下窗外一眼望不到边的苍黄。


甘肃马坡的海拔将近三千米,而初到榆中马坡中学的周晶就有了高原反应。这里的冬天也来得更早、更凛冽。1999年11月1日,宿舍用煤炉子生火取暖,凌晨时分,周晶被憋醒,很难开口说话,才意识到自己和王松可能是煤气中毒,两人赶紧半摔半爬到门前,拉开一条缝,随后失去知觉。等再次醒来,发现很多学生守护在门外,看见学生手里捧着小篮子,里面装着据说能帮助身体恢复的浆果。“因为黄土高原是没什么植物的,我至今不知道那些孩子是怎么给我们采摘到这些浆果的”,周晶说。

 

从陌生到亲近,从有隔阂感到打成一片,周晶和孩子们真正融为了一体。他们设想过千万种离别,却唯独没有想到离别来得这么快。在马坡中学待了一百多天之后,周晶突然接到通知要临时调走。那一天,当地老师给他们收拾行李,窗外走廊上响起“啪啦啪啦”的脚步声,他抬起头,看到走廊上站满了学生,头低着,然后突然开始唱歌。“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,我的好老师……”那一瞬间,他的眼泪夺眶而出。

 

车子渐行渐远,那些可爱而又熟悉的面孔逐渐模糊。周晶一直往后看,孩子们依然站在那里,低着头,感觉到他们在抽泣。那一刻,他知道自己真的离开了他们,但他也知道,自己的人生将开始转折。当初的101位志愿者为孩子们带去了一份光明和希望,同时也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价值。很多志愿者最终返回西部投身教育事业,周晶就是其中的一个。

 

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,为孩子打开一扇窗


另外一位来到《等着我》的沈红梅,在吉林大学上学期间就参加过不少志愿者活动。而真正让她了解支教活动的,则是偶然的一次电视节目。那是1997年,有一期节目报道了贵州山区的志愿教师的故事。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放弃舒适便利的都市生活,为了帮助从没上过音乐课和体育课的孩子,不会唱歌的老师学会了唱歌,不擅长体育的人开始教踢球……看到这些,她深受触动,觉得青春应该做这样的事才有意义。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去”,这个曾经的口号永远都不过时。

 

101位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中,女生很少。从没离开过家的沈红梅,这一次出远门反而一点儿都不害怕。就这样,她离开了长春,和另外15个同伴又离开了北京,沿着京九线,踏上了去河南新县的旅程。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河南新县高中,是新县唯一一所重点高中。在那里,她开始了一年的支教生活。

 

20年过去了,“用一年不长的时间,去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”当年的一句口号一直烙印在沈红梅的心里。作为一名外语学院的学生,她当起了一名英语老师。当她信心满满地站在讲台上开启第一堂课时,却发现学生并没有什么反应。她走到学生中间,用英语问他们问题时,孩子们都把头埋在了高高的书堆下面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喜欢上英语,她改变思路,开始教他们唱英文歌。“我想让他们知道,学英语是很快乐的,希望以这种方式让他们能够与世界的沟通更近一些”,沈红梅在《等着我》节目现场说。

 

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听力水平,她还专门做了英语广播站。寒假回长春的时候,她也不忘在外文书店购买一整套的书虫系列读物,然后背到新县,给班级建个英语角。当三位学生在节目现场的观众席上举手时,这一刻,仿佛又重回20年前的课堂。其中一名正是当年听过沈老师英语课的学生,考上了沈老师所在的吉林大学,“在报考志愿的时候,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沈老师,这个改变我一生的人,我想沈老师在哪里,我就要考到哪里”。


一头扎进陌生与贫瘠,让希望绽放在天地间

 今年44岁的张俊虎,曾参与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。而在此之前,他在1997年就曾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,到山西静乐支教了一年。曾经去过偏远地区的他,早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。因为山西很干旱,蔬菜很少,食堂里每天除了土豆,几乎没有出现其他蔬菜。大人面对艰苦条件还能忍受,可是想到还在长身体的孩子,张俊虎和四个同伴萌生了要亲自种菜的想法。


他们去农民家询问、翻看相关书籍,学习种植的基本技能。3月开学后,他们成功搭建了一个不到一亩的大棚。每天除了教课,他们还亲自挑粪去给蔬菜施肥,等到收获时,他们就把蔬菜都送到了当地居民、老师以及学校食堂那边。虽然大棚很小,但是用自己的力量让学生们吃得更好、学得更好,再多辛苦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值得的。

 

面对艰苦的支教环境,张俊虎从未退缩。但面对孩子茫然的眼睛,他第一次感到慌张。第一天上课之前,他提前两天备课,想象着课堂上学生们互相讨论的热闹场景就十分开心。然而当他在三尺讲台上说出第一句话时,“你们知道火车是什么吗?”底下一片静寂,他这才发现孩子们已经和外界脱节太久。学校初一有三个班,到了初二就只剩两个班,初三只剩一个班。扶贫的关键在于扶志。这种现象让张俊虎感触很深,他希望能改变他们的一些观念,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的世界,心生对知识更多的渴望。

 

他向学校申请了23台电脑,开办了一个电脑室,学生轮流来上课。刚开始的时候,孩子们都不敢开关机,经过尝试、学习,最后他们也能用键盘打字,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。看着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睛,张俊虎说,“这就是我想要看到的孩子们的眼神”。当初他在康家会中学教过的一名学生,上了大学,大学毕业后,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,成为一名志愿者,在甘肃服务了2年。


20年来,101名志愿者带动18331名青年参与到研究生支教团。一代又一代人用青春、奉献接力诠释“支教”的意义。他们接连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,为那里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窗、送上一段路,让他们勇敢地往前走,走出一个更广阔、更美好的人生。一年的支教是孩子和老师共同难忘的经历。热血青年在传播爱心的同时,也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获得人生的塑造和洗礼,让理想成形,让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。

 

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,但微小与伟大相连。当微弱烛火汇聚在一起,也可以照亮整片夜空。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青年人加入支教队伍,走进贫困地区,用一年不长的时间,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。



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版《成都》


让我难以忘怀的,不只农院的友。让我久久回味的,恰似你的温柔。又是一年毕业季,农院忘不了的只有你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g0657wss5xh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


想要了解更多“全国高等学校声乐专业骨干教师高级研究班”资讯,请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。


往期精彩



中国大学生在线

图文编辑:王广敏(临沂大学)

责任编辑:盛楠

值班编辑:玄爽(辽宁科技大学)王广敏(临沂大学)

你的点赞就是对小中最大的鼓励↓↓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